上市公司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2022-10-27 11:36:2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

国内有关资本市场的研究发展迅速。

盈余管理研究是目前受到重视的问题之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关键问题:

1、上市公司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研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规范和治理盈余管理行为的要点和存在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所谓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2005)认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1]。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迟晓程(2011)认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为:(1)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和会计估计。(2)利用资产减值的处理操纵利润。(3)利用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4)利用研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5)利用公允价值。(6)利用债务重组[2]。从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看,可将盈余管理分为两类: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前者是通过会计手段实现的,而后者则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实现的。按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在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会计政策。所有的会计政策又是由企业管理当局来选择的。这样,管理当局会基于自身的立场,选择满足于自身目标需要的会计政策。而安排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者通过构造具体交易并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所进行的盈余管理。这类盈余管理手段通常既影响各期盈余,也影响各期实际的现金流量。并且通常不会增加公司价值,反而在某些非正常的情况下还会损害公司价值。

陈远志、谢平洋(2014)表示:在实证研究中,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基本上均是从某一特定动机入手进行分析,目前的研究显示盈余管理动机具有多样的。这些动机既有共性,又有因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不同而具有的特性。根据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盈余管理的动机总体上可以分为: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以及迎合监管动机三大类[3]。顾振伟、欧阳令南(2008)研究的盈余管理动机的重点在于:亏损公司避免退市的盈余管理、配股中的盈余管理、季节性股票发行中的盈余管理。在我国,这三个动机也可以理解为ST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上市公司配股中的盈余管理动机、上市公司增发中的盈余管理动机[4]。他们的研究主要从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出发,因此盈余管理行为表现为净资产收益率的0%现象、6%现象和10%现象,或者称之为微利现象、保配或保增现象[4]

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认为目前,已有盈余管理研究主要关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整体上的研究结论表明,经营者为了影响股票市场对公司的理解、提高经营者的报酬、降低违背贷款合约的可能性以及避免监管部门的干预,往往会运用具体的应计项目和构造真实交易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5]。他们没有探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而是另辟蹊径,从盈余管理程度的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股票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一方面回答了股票市场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丰富盈余管理程度方面的研究。厉欣岩、赵小姝(2005)提到:上市公司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行为逃避因亏损而有可能受到的暂停股票上市乃至终止股票上市的处罚,同时地方政府、大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也对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给予支持,说明我国证券市场在制度建设和监管系统上有亟待完善之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提高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三)改革上市公司监管制度, 改变在监管中过分强调盈利指标的局面[6]。现如今,我国股票市场正从最初的投机市、消息市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理性化,投资者越来越凭借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在证券市场有效的情况下, 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 会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其次,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管理当局报酬的安排对盈余管理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报酬安排时可以运用一些长期酬劳计划。而对于国有股权确需控股的上市公司,应引进相应的机制加强对大股东的监督,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三,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还应结合公司的收现能力、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综合考虑。对于增发新股政策,不只是考虑公司过去的盈利能力,而且要重点考虑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对于确实可行的投资项目,即使公司过去的经营业绩不理想,也应考虑给予增发新股的机会以筹集投资所需资金,避免公司为了达到过去盈利能力指标的硬性要求而刻意进行盈余管理。早前,陆建桥(1999)对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为保牌普遍存在盈余管理。他认为既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逃避因亏损而有可能受到的暂停股票上市乃至终止股票上市的处罚,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系统有亟待完善之处。为此我们建议:(1)完善或修改《公司法》。一条思路是在根据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而应处以暂停股票上市乃至终止股票上市的规定之外, 再附以其他判断指标或参数, 如公司持续盈余指标,经营现金流量指标,以及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已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或基本停产状态,或资不抵债、难以清偿到期债务状态等;另一条思路是修改《公司法》,取消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被处以暂停股票上市乃至终止股票上市的有关规定,由市场本身来对上市公司进行优胜劣汰。(2)加紧制定会计准则,减少企业会计选择(进而操控损益)的余地。(3)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执业水平,加强道德规范,对濒临亏损边缘的上市公司,以及亏损上市公司发生异常波动的营运资金项目和利润表中的异常应计收益项目,注册会计师应予以特别的职业关注。(4)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对于严重的违反有关法规操纵损益的行为,应予严肃查处,以确保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7]

陆建桥(1999)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亏损上市公司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公司存在着显著的非正常调减盈余的应计利润会计处理;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地存在着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些说明为了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的情况,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年度普遍采取了相应的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且这些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管理应计利润项目来达到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J].经济研究,2005(12):21-22

[2]迟晓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动机探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4):21-58

[3]陈远志,谢平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14(11):19-21

[4]顾振伟,欧阳令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8(2):20-29

[5]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J] .会计研究,2007(2) :20-23

[6]厉欣岩,赵小姝.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7]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8]佟岩,徐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的动态依存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2)

[9]张炳红.中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J].财会研究,2011(17)

[10]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8(9)

[11]张昕,杨再惠.中国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避免亏损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9)

4. 研究方案

研究内容:通过借鉴盈余管理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试图调研发现规范和治理盈余管理行为的要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我国上市公司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战略和具体实施建议。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对比论证、引用分析论证、列事实、举例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本文还运用了法律学、统计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撰写论文,在研究中的资源主要是通过查年鉴资料、网上信息、专业期刊杂志、相关书籍、经验总结来取得。

本文主要框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论文具体写作步骤:

1、查阅与上市公司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相关的资料;进行文献的阅读及整理,写出文献综述;

2、根据文献理论回顾,进行理论分析,初步建立分析框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