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及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

 2022-09-03 22:35:55

全文总字数:4344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选题理由:

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化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升级,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数据显示,1982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050亿美元;2000年,增长至29548亿美元;2016年,为94123亿美元,占全球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1982年的18.0%上升至2016年的22.8%,可见服务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必不可少的部分。事实表明,伴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货物贸易为核心的贸易竞争正慢慢被以服务贸易为核心的竞争所取代,服务贸易日后将会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且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会成为国家或地区贸易竞争力总水平的重要体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2年,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仅为44亿美元,2016年增长到657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9%2003年,中国首次进入世界服务贸易额排名前十强,位列第九位,2012年上升至第四位,2014年则超越德国跃居第二位。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3431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为6575亿美元,服务贸易占比达15.1%,服务贸易为中国外贸平稳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攀升,由2011年的10.9%上升到2016年的15.1%。但仍低于目前世界平均水平22.8%

本文根据国际权威部门或组织对服务贸易行业的划分,参考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划分标准,再考虑到数据可得性问题,把生产性服务贸易范围定位为7项主要内容:通讯、金融、保险、运输、建筑、信息服务、专利权服务等。2016年,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额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例约为33.9%,其不仅日渐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主体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富有潜力的组成部分。

尽管当下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在以一个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但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非常大,贸易竞争力薄弱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旧存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多年来一直受到相应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迅速,其成熟度及专业化程度都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第二、三产业做中间投入的特殊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好,二、三产业就能得到更好的支撑。中国政府当局己经认识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国际贸易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性,从十二五规划中涉及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到上海自贸区的批准设立,都在告诉我们,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己经开始受到国家重视,其战略地位在不断上升。较高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将有力地带动整个国家或地区贸易竞争力的全面发展,深入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更清楚得把握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概况及实质问题所在,有助于我们找到改进的方法。

选题意义:

(1)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竟争力现实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充实服务贸易相关的理论。

二十世纪末以来,虽然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但金融、计算机、运输等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如逆差逐年增大,贸易竞争力明显不足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方法的同时,进行理论及研究方法的深入探析,为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及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2)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出可行性的政策指导建议。

在强劲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落后的局面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本文通过指数分析得出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整体及结构概况,通过实证研究了测算了各种影响因素对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影响力度,最后给出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因此,研究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本文以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为核心,从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入手,夯实文章的理论基础,进而借助近年来的相关数据,从大层面上整体把握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借助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Michaely波动指数(MI)三种指数工具对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以便准确定位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整体及结构状况,找出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几种影响因素,最后前文的研究结果给出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概念,生产性服务在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最早提出生产性服务含义的是H.Greenfield(1966),生产性服务是一种区别于消费性服务的中间投入服务Francois(1990)研究指出,生产性服务贸易是一类特殊的服务贸易,是指在专业化过程中对规模报酬递增和劳动力分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的服务贸易。GrubleWalker1989)、Coffer2000)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是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它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Shermur and Doloreux(2008)则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实质上是中间服务部门,它的服务对象是其它企业,而不是个人。

关于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G.PaoloM.Valentina(2004)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如果生产制造业能够更加专业化,能投入更多的科技信息,那么生产性服务业将会更加国际化,竟争力水平也会相应提升。Paolo Guerrieri,Valentina Meliciani(2005)通过研究一国之所以能够专业化出口某种特定生产性服务产品的原因后发现,密集使用这些服务的行业生产结构是影响其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Robert BednarzikBrett lleodos(2006)通过研究美国服务贸易、就业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得出,运输、旅游等比例较大的服务正慢慢转化为专业化、技术含量更高的服务,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水平也因此有了较大的提升。Grancay M, Grancay N, Dudas T2015)认为,一个国家在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主要由这个国家的要素配置决定的。

综上所述,随着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国外学者围绕服务贸易理论及其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引领着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国外学者研究表明,一国服务价格直接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本和技术密集度高的服务是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所在,所以生产性服务如何转化为专业化、技术含量更高的服务,才是其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关键。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概念,郑春霞,陈漓高(2007)提到,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能够将零碎的生产联系在一起的特殊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中,这类服务业将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跨国企业联系在一起。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出口构成了生产性服务贸易。汪素芹,胡玲玲(2007)认为生产性服务贸易应当包含8项内容,分别是金融、运输、通讯、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咨询伙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余道先,刘海云(2010)则把运输服务从生产性服务领域中剔除,不仅因为运输服务的劳动密集型特点与其他生产性服务的技术密集格格不入,而且因为运输服务中消费性服务的比重偏高。甄杰(2012)将生产性服务业从最终的使用、消费机制等角度进行划分,从而划分为不同性质的生产性服务,而生产性服务贸易就是这些不同分类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上的使用。

关于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万婷(2010)运用贸易专门化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优势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结论为:中国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不足,虽然中国在劳动力密集行业中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在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不具备比较优势。朱福林(2013)在竞争力指数研究中,除了使用传统的RCATC指数外,还使用了MI指数,文章能够从多角度入手证明出我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依旧较低的事实。王爽(2015)通过分析论证,指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不足的几个因素,包括服务贸易开放度不足、高端要素供给不足、生产性服务外包程度不高、机制体制障碍等。苏巧勤(2017)通过对中美印三国对比进行整体和部门分析,总结了我国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在建筑、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中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在保险和养老、金融、知识产权和特许费服务方面不具国际竞争力,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来说仍然很薄弱。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有关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产性服务贸易所占比重的进一步加大,其发展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此阶段,生产性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大量的研究成果之上,不难发现的是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偏弱,各行业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差距较大。建筑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呈现平稳的上升趋势,运输业竞争力呈下降趋势,保险业、金融业、专利使用权和特许费服务业等竞争力太弱或者是根本不具竞争力。关于学者对于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大力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引进生产性服务贸易人才,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培养;放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等等,对我国加快发展服务贸易都有着积极推进的作用。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撰写方案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总体情况

1.贸易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服务贸易的主体

2.发展速度较快,却远落后于货物贸易

3.贸易总额逐年上升,逆差逐年扩大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三)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总体竞争力分析

(二)各行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1.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比分析

2.贸易竞争力指数(TC)对比分析

3. Michaely波动指数(MI)对比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总体竞争力偏弱

2. 各行业竞争力差距较大

(二)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引进生产性服务贸易人才,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培养

3.放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