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家庭教育投入及其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开题报告

 2022-08-03 11:06:5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政府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中小学生仅需缴纳极少的学杂费,家庭教育支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按理应当是减少的,而事实上城镇居民的教育支出却是逐年快速增加。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家庭对子女教育方面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智力、学业成就、学习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与此同时,也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家庭教育支出问题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在义务教育这一方面的财政支出以及家庭教育投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对学生的教育情况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对学生教育造成影响的因素以及影响的情况,得出一个较为合适的投入比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义务教育对于不同收入的群体的影响效用不同,希望通过研究得到效用最大化的投入。家庭教育与义务教育有时互为替补品,有时互为互补品,探究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写作提纲:1.1研究意义1.2研究现状1.3研究目的2 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2.2 公式设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对于公共财政促进教育公平的现有文献可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理论层面。经过国外学者研究后发现,教育分配上的公平,需要公共财政保证投入,从而有助于均衡不同收入阶层人群的教育投入水平,平衡入学机会。Becker和Tomes以世代交替模型为基础对家庭的教育投资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Solon发现对于受信贷约束家庭来说,公共教育投入水平提高的积极影响大于其对私人教育投入的挤出效应,进而保证了教育的代际公平。国内学者也有着近似的结论,袁连生对2001年之前义务教育财政运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办学条件、经费负担等方面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之间差距十分突出。张巧珠对我国义务教育经费公平进行了研究,发现如果要保证我国教育支出的比例不断上涨,需要中央政府承担更多责任。丁维莉、陆铭指出要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平等需要中央适当的集权。

实证层面。国外学者基于理论上的研究,实证分析了多个相关方面的内容。Restuccia和 Urrutia利用数值模拟对美国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财政促进教育代际公平的原因在于低收入家庭对子女投资的借贷约束的减小需要提高公共教育财政上的投入。Mayer和 Lopool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进行了研究,基于美国各州数据实证发现教育的代际公平需要财政教育支出的大力支持。国内学者基于理论基础和我国中国特色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卢洪友和李凌利用效用函数理论的线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农村义务教育的落后、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与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有直接关系。申沁认为造成当地政府税收收入的不同原因是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地方政府可以调配到公共教育支出的数量也因此有了差距,最终约束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财力的结 果 会 进 一 步 扩 大各地区的教育支出的差距。余靖雯、龚六堂利用1998—2006年省级的财政经济数据进行回归,发现教育在县级层面的过度分权,是造成我国公共教育供给不足和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杨东亮、杨可借鉴经济收敛检验思想,提出研究财政分权对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的基准模型,利用县级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不利于教育公共服务 均 等 化。段 义 德 使 用2013年 中 国 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和相关财政支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可通过“扩张效应”和“补偿效论应”影响教育的代际流动,前者提高底层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和完成率,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后者通过弥补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教育投入的不足,而发挥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针对财政促进教育公平而言,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在公共财政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教育的投入。对于我国而言,中央与地方上的财力与权力的划分是相关学者关注的重点,大部分学者得出了共同的研究结论,县级财政过度分权并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发展。但是以往研究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国内学者的研究角度大部分以全国为范围,对于县级地区的研究关注力度远远不够,同时忽略了当前省管县的制度现状,而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并不仅仅是基于全国范围内的东西差距,省县关系下的县级义务教育公平也是未来财政制度在教育方面上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二是以往文献并没有将义务教育的具体差距情况指出,仅仅得出了不利于缩小差距的结论,至于当前差距到底如何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结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前期进行论文大纲编写,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发放,数据搜集,数据分析,撰写论文。

5. 参考文献

[1]BECKERGS,TOMESN.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9(6):1153-1189.

[2]SOLONG.A model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variation-over time and place[C]//CorakM.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38-47.

[3]袁连生.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不公平 探 讨 [J].教 育 与 经 济,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