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水平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13 15:23:4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往往影响了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收入高低,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往往收入较高,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收入较低。正因如此,人们愿意偿付高昂的学费以获得较高的学历文凭(这被称为个人的教育投资),并期望在获取较高的学历文凭之后能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这被称为教育的经济收益)。尽管在各个国家,教育的经济收益率各不相同,但无可争议的是,提高文化水平对于增加个人收入作用明显,这是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会的普遍规律。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各级教育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规模经历了迅速的扩展。1991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了62万的大学生,而2003年入学的大学生数量达到340万左右,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年平均达到15.2%。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各高等院校收取的学费水平增加的幅度更是惊人。到2002年为止,作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或成本分担,全国各高等院校向本、专科学生收取的学费年平均达到5000元,这一数字占当年人均GDP的比重高达60%。然而,如此高的学费标准似乎并未减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什么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90年代以后越来越旺盛?花费数万元的成本上大学是否值得?从经济学角分析,合理的解释必然是人们预期通过高等教育可以得到更高的收益,和不上大学相比,上大学净增加的收益会大于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本文实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以探究高等教育的收益率并回答其必要性。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分析角度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文不仅仅研究个人教育收益率的

大小以及动态变化趋势,还将比较教育收益率与地区、行业、性别、收入水平等其他因素收益率的大小,从而回答决定我国城镇职工收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二是通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来比较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在行业和地区上的分布结构,并比较各级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和流动能力;三是从高等教育的预期收益与成本比较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状况。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通过回归分析估算我国1991年和2009年的个人教育收益率;第三部分分析行业、地区、性别、收入水平、体制等因素对个人收入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来比较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在行业和地区上的分布结构,并比较各级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和流动能力;第五部分是关于高等教育投资成本与收益的简单分析;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及政策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中国社会,文化水平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则较为复杂,不同年代的教育

收益率差异很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白威廉(Parish,1984:84-120),在对经济改革之前的中国教育的经济收益率进行估计时得出的是负数,也就是说,在1960和1970年代的中国社会,教育对收入的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不能增加个人收入,相反,它还可能对收入提高有负面影响。Byron和Manaloto(1990)使用1986年对800名南京市国有企业职工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增加一年的教育个人的收入平均仅仅增加1.4%。Maurer-Fazio(1999)基于1988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调查的数据,发现教育收益率只有2.9%。

国内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1988年和1995年两次全国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是,1988年城镇的教育收益率为3.8%,1995年提高到5.9%(赵人伟等,1999:3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得出的1996年城镇教育收益率为4%(李强、刘精明,2000:66)。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教育的经济收益率提高速度更快。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2年五城市的调查数据所估计的教育收益率大约为10%(China Adult Literacy Survey Team,2002)。本文采用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2001年)所估计的教育收益率为11.8%(参见表1模型3的数据分析,估计方法与赵人伟、李实采用的J.Mincer公式一致),但如果加入关键性的制度和结构控制变量,教育收益率则为5%-6%之间(参见表1模型6-8,估计方法与China Adult Literacy Survey Team采用的方程类似)。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教育水平对个人收入高低的影响越来越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研究目的:通过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以探究高等教育的收益率并回答其必要性。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个人教育收益率的大小以及动态变化趋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Byron,Raymond P.and Evelyn Q.Manaloto,#8220;Returns to Education in China#8221;,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90,38,783-796.

[2]岳昌君,刘燕萍《教育对不同群体收人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

[3]陈晓宇、陈良、夏晨,#8220;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822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第65-72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