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周期的区域协同与异质分化开题报告

 2022-08-13 14:31:0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从学术价值方面来看,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对象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将经济周期的研究视角拓展到地级市维度,剖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间经济周期的协同与分化,洞悉了经济周期变化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趋向。

从应用价值方面来看,本课题采用动态分层因子模型,将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周期波动分为一致波动、区域协同、个体分化与特异因子四个因子,刻画了不同因子对各城市经济周期的贡献度,为识别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和城市经济周期波动的核心驱动要素提供了重要认知,也为形成有效的局部风险预警机制、实施差异化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从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方面来看,本课题都具有研究探讨的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城市经济经济周期的指标体系构建。本课题将基于长江经济带78个城市的年度数据,综合考虑了数据的代表性和可得性,选取了经济增长指数、三次产业经济增长指数、居民消费增长率、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以及进出口总额增长率8个数据构建经济周期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周期的层级分解。本课题将采用Moench et al. (2013) 提出的分层动态因子模型提取长江全流域一致波动因子、区域协同因子以及个体异化因子,其中区域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区域,进一步分析各层次因子的变动态势。

城市经济周期的结构还原。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经济周期的变化机理较为复杂,既受到全流域一致波动因子的影响,同时也会表现出区域协同和个体异化的特性。为厘清其变化规律,本课题将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计算各层因子的贡献率,揭示各城市经济周期的变化机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地级市统计数据的日趋完善和计量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关经济周期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至中观维度。其中,从区域分化的角度重新审视经济周期的形成机理已成为当下经济周期研究领域内的新兴议题。虽然从经济总体表象上看,经济增长在新常态时期形成了明显的“中高速、低波动”特征,但是从区域经济周期层面看,中国经济在中高速平面上的运行仍存在典型的结构性失衡(王俏茹等,2019)。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以上海为代表的下游长三角城市已经区已具有明显的中高速发展趋向;而上游云贵川地区仍享受着人口迁移和投资扩张等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经济红利,呈现出高速甚至是超高速的发展态势。因此,仅关注宏观加总数据无法捕捉中国经济周期的区域分化属性,需要深入到区域甚至地级市维度才能剖析析经济周期的协同和异动。

早期学者认为,在同一国家内,纵使各地区和省份(州)间的经济周期变化偶有差异,但总体上应呈一致波动态势,原因在于:一国内部各地区通常具有一致的政策体制和制度安排,并且国内地区之间的商品和要素易于自由流动,这会使地区间的联动性增强,进而导致经济周期同步波动 (Kouparitsas amp; Nakajima,2006);另一方面,即便某个地区或省份的经济受到了特质冲击,相应冲击也会通过区域间的联系进行内部传导,进而形成空间溢出,并最终促成一致波动(Poncet amp; Rondeau,2004;彭化等,2012)。

但这种一致波动理论难以解释很多典型化事实,例如: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发展远远领先于上游城市。区域协同假说对此提出了解释,大国国内经纬度的广泛分布将导致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异化,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地区间的经济周期协同,并使经济周期出现区域效应(Kouparitsas,2002)。此外,即使是身处同一区域内的城市,其经济周期变化依然可能受体制机制差异的影响而产生异化,这意味着城市经济周期中很可能存在个体异化成分(Hall amp; McDermott,2007)。因此,考察一个城市的经济周期波动,应将一致波动、区域协同与个体分化三个层面统一纳入到研究框架中进行量化阐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课题将按照如下研究框架展开研究:

(1) 城市经济周期的指标体系构建。

(2) 城市经济周期波动的层级分解。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黄玖立,李坤望,黎德福. 中国地区实际经济周期的协同性[J]. 世界经济, 2011,(9):19-41.
〔2〕金碚.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4):5-18.
〔3〕李莉,杨忠直. 基于锁模的地区经济周期波动同步化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12):16-25.
〔4〕刘金全,刘达禹,张都.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软着陆”态势与持续期估计[J]. 经济学家, 2015,(6):48-57.
〔5〕王俏茹,刘金全,刘达禹. 中国省级经济周期的一致波动,区域协同与异质分化[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10):61-79.
〔6〕潘鹏程. 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中国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D]. 安徽财经大学, 2018.
〔7〕彭化,陈乐一,李玉双. 中国区域经济周期阶段同步性的测算与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12,(11):43-46.
〔8〕宋涛,郑挺国. 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性及其与国家经济周期的关系研究[J]. 财贸经济, 2014,(3):112-123.
〔9〕孙天琦. 中国各省与全国经济景气的同步性研究(1953—2004)[J]. 经济研究, 2004,(8):27-37.
〔10〕张可云,张文彬. 区域经济周期研究新进展[J]. 经济学动态, 2009,(5):92-98.

〔11〕张文彬,童笛. 中国省份产业经济周期的经验研究——基于贝叶斯潜在多动态因子模型的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1):104-116.

〔12〕赵永亮. 经济结构、政策差异与商业周期——以区际一体化为视角[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5):37-44.

〔13〕Beraja, M. A Semi-Structural Methodology for Policy Counterfactuals and an Application to Fiscal Unions[R].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6.
〔14〕Artis, M., and T. Okubo. The UK Intranational Business Cycle[J]. Journal of Forecasting, 2010,29 (1 -2) : 71-93.
〔15〕Backus, D. K., and P. J. Keho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the Historical Properties of Business Cycl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82(4):864-88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