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运筹对粳稻籽粒磷积累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3-02-14 09:33:2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1课题意义:

磷是对作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矿质元素之一。据统计,我国耕地的缺磷面积约为50%左右,特别在南方水稻主产区,土壤有效态磷含量普遍偏低(吴照辉等,2008)。为了满足作物磷营养需要,传统方法是通过施用磷肥来提高土壤供磷水平,但磷肥易被土壤固定,作物磷肥当季利用率只有10%~20%(Bolland和Gilkes,1998)。由于磷肥的利用率低而又不易流失,目前许多农业土壤已成为巨大的磷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潜在污染源(鲁如坤,2003)。另一方面,磷矿是一种不可更新的宝贵资源,磷矿已被我国国土资源部列为2010年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20种矿产之一(Liu等,2007)。因此,充分发掘水稻对磷的吸收、利用潜力,提高磷素利用效率,减少磷肥投入,对于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Zhang,2007)。

1.2主要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2.1.研究目标

l明确水稻籽粒磷积累在氮素反应上的基因型差异;

l探明籽粒磷积累与植株水平磷素高效利用之间的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3.1研究方法

l本实验采用田间试验方法,选取10个江浙地区主栽粳稻品种及地方

l品种,采用三个氮肥处理:不施氮(CK)、不施穗肥(N10-0)和基肥穗肥比例5:5(N5-5)。分析这些品种在籽粒磷含量的积累差异,以明确水稻籽粒磷积累在氮素反应上的基因型差异及探明籽粒磷积累与植株水平磷素高效利用之间的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1)本研究将重点比较氮素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材料在氮、磷营养生理过程上的差异,阐明籽粒磷积累对氮素反应的稳定性机制,为稻米品质环境稳定性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2)增氮具有降低籽粒磷浓度的效应是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的新发现。本研究将通过对不同氮素处理下稻株不同器官中氮、磷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等生理特征的系统分析,以揭示有关现象的生理代谢机理。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5.7-2015.11

10份水稻材料的田间氮素处理试验;

2015.11-2016.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