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超市自有品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苏果超市为例开题报告

 2022-08-10 15:07: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规模化、效率化、环境舒适化的大型连锁超市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连锁超市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零售业的主流业态。我国的便利店、专卖店、百货商场、大卖场以及以个体户为主的自由市场发展迅速,很多生产商也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点,触角伸展至流通领域。零售业态复杂,各种零售业态各有特色、各领风骚,凭借灵活多样的经营手段,使得大型连锁超市在部分商品方面不再具备绝对优势。

连锁超市是我国商业零售业的主流业态。2004年我国对外资连锁超市设立的市场准入与资本准入限制被全面放开,几乎所有的世界零售巨头都通过各种形式进入了我国零售市场。外资企业利用他们先进的零售理念和自有品牌战略等,在我国零售市场上迅速扩张,给本土连锁超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早在40多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就己经开展了超市自有品牌的研究和应用,沃尔玛30%的销售额和50%的利润来源于自有品牌。自有品牌虽在我国大型连锁超市也陆续出现,但国内的连锁超市还没有广泛地应用自有品牌来参与市场竞争,对自有品牌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本选题以苏果超市为例,分析我国大型连锁超市自有品牌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大型连锁超市自有品牌战略的策划方案。力求为我国大型连锁超市冲出经营困境提供有益的参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本文将从我国大型超市自有品牌现状入手,结合苏果超市自由品牌战略特点,浅析苏果超市自有品牌战略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2)针对苏果超市自由品牌战略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我国大型超市自有品牌发展策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自有品牌的研究始于1916年,然而,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美国学者Coyle于1994年出版了《Commercial brand》一书,详细地阐述了零售企业中自有品牌的起源。随着零售商中自有品牌的不断发展,给零售商与制造商的营销决策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都带来了重大影响。还有很多学者从多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零售商的自有品牌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来说,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购买自有品牌者的特征与态度,二是零售商选择自有品牌策略的原因,三是零售商自有品牌策略的实施。Paul 等 ( 2011) 指出商店形象和服务质量对购买自有品牌产品具有直接、积极的作用,而感知风险对购买自有品牌产品意愿和品牌形象具有消极作用。Sprott(2004)指出,最为成功的自有品牌是和现有的品牌对比有着明显#8220;优点#8221;的品牌,而这里的优点是指产品的质量、服务和低廉的价格。

从零售商对自有品牌策略的选择上,国外学者主要研究了零售商为何选择自有品牌策略等问题。有学者认为:能否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是选择自有品牌策略的标准。还有学者把贡献作为是否选择自有品牌策略的标准。Reynolds 和Cuthbertson(2004)研究认为,利率和产品贡献率是零售商早期选择自有品牌的目标,现在主要看重整体战略自有品牌的联系。在自有品牌战略的实施方面,国外学者们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认为自有品牌战略实施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营销的差异化,然而,在怎样取得差异化方面,学者们的观点与看法又不尽相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低廉价格主张,即学者认为获取竞争优势最有效的途径是低价格。然而,当前自有品牌竞争的核心已由低价格转移为高质量。Clark(1981)指出,最为成功的自有品牌是和现有的品牌对比有着明显#8220;优点#8221;的品牌,而这里的优点是指产品的质量、服务和低廉的价格。Parker(1997)指出:自有品牌是一个近代现象,说明了市场营销策略的丰富化和零售商整体能力素质的增强,是市场控制力量在零售商和制造商之间转移的重要标志。零售商自有品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对传统的制造商品牌是一巨大挑战,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在图书馆借阅大量关于大型超市自有品牌现状的书籍,报刊。前期以书籍为主,后期可以进行一些实质性的实践,对于苏果超市自由品牌战略研究得更加深刻一些。

在图书馆借阅大量关于大型超市自有品牌现状的书籍,报刊。前期以书籍为主,后期可以进行一些实质性的实践,对于苏果超市自由品牌战略研究得更加深刻一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Paul,YY Yeh,CR HsiaoThe effect of store image and service quality on brand image and purchase intention for private label brands[J]. 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 (AMJ) . 2010 (1):25-31

[2] DE Sprott,TA ShimpUsing product sampling to augment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store brands[J]. Journal of Retailing . 2004 (4):33-39

[3] Philip Parker.National brands versus private labels: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mpetition, advertising and collusion[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 1997 (3):25-3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