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质量对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2022-09-03 22:36:51

全文总字数:2997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释放完毕,劳动力、资源等价格不再于全球分工生产中明显占优,分工收益急需转向新的增长接续点制度红利。

本文关注制度质量对于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影响,重点厘清产业内分工背景下,制度质量如何影响价值链地位的改变,探究制度红利促进价值链分工位置提升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扩充分工收益增长点的内涵,丰富价值链分工理论。

这对中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升级传统外贸模式、从微笑曲线底部走向高处,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中国急需释放制度红利以谋求价值链上的更高位置,转向新的分工收益增长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从制度质量着手,提出假说制度质量显著影响中国在GVC中地位的变动且方向为正。通过梳理文献来分析制度质量改变一国价值链分工位置的机制,通过选取制度质量和全球价值链的代理变量、构建模型和分析数据来进行实证检验,探究制度质量对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大小,与理论分析进行对照和验证。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制度质量对一国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影响机制,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制度质量影响价值链分工位置的理论机制。

写作提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一、 制度质量的内涵、外延与评价方法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概括为正式和非正式约束,认为制度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来源,是贸易流量的重要决定因素(Levchenko,2007),可以解释现实中更多的贸易模式(Nunn,2007)。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制度是人类社会中得以规范行为、形成相互合作关系所必要的共同信息(李建德,2000)。制度与制度质量紧密相连,制度有好有坏,而制度的这种差异则构成了制度质量。李燕娥(2010)总结认为制度质量是对人们行为具有约束力的准则被人们所接受的程度以及约束力程度。胡国恒(2013)则认为第三方监督的有效性,即事前投资的事后可逆程度是制度质量的应有之意。

不同学者对制度质量的外延有不同的理解。从分析的切入角度来看有交易费用、不完全契约与总体制度质量三种(郑辛迎和聂辉华,2013),从制度的定义出发则有学者将正式制度分解为经济、法律和政治等,将非正式制度区分为文化传统和社会信任等要素(陈和平和祁春节,2016)。在具体实证研究中,不同的研究指向使得制度质量体现为不同的方面。有文献将制度分解为金融发展、教育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制水平(邱斌等,2014),也有文献进一步加入了合约实施、一国安全、产权因素、民主等要素作为制度的外延(张杰、刘志彪,200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2017年11月10日完成选题工作 2.2017年11月30日前完成开题工作3.2018年3月18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4.2018年4月30日前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5.2018年5月25日前完成答辩环节工作,成绩发布 6.2018年6月20日前完成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工作7.2018年6月10日6月30日:院系完成论文工作总结、遴选参评省优论文、督导组毕业论文校内抽检工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