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女同住老人的幸福感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13 15:45: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国际上对于老龄化社会的定义为#8220;60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4%和65岁占总人口的7%#8221;,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人口寿命的延长,从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率以及老龄人口比来看,老龄化社会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虽然我国今年开放了二胎政策,但短时间内从#8220;421#8221;的原生家庭结构转为#8220;444#8221;依然需要较长的调整周期。

那么,在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长的今天,养老模式也需要随之做出调整--是#8220;机构养老#8221;,还是#8220;居家养老#8221;?这两种不同的养老模式背后不仅仅是来自经济、社会、伦理等领域的挑战,作为服务接收方的老人们,研究其对于是离开子女还是与子女共同居住,其主观感受及相关因素交互的影响,正是本选题#8220;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幸福感研究#8221;的意义所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幸福感的定义2.社会因素(居住场域、社会保障、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个体因素(受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婚姻质量)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度分析3.是否与子女同住会对以上哪些变量产生较大的影响4.结论:基于我国传统家庭观念,以作为养老服务接收方的老人为视角,对机构养老的模式进行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苗元江于2002年分析了幸福感的研究取向和未来趋势;关于经济和健康变量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罗楚亮和李建新、刘保中分别在2009年和2015年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张莉在2015年作了居住安排如何与代际关系交互作用去影响我国高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拟定采用访谈 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

前期通过对4--6位60岁以上老人进行结构式访谈,内容包括健康状况(慢性病)、经济来源(养老金及子女支持)、日常消费水平(副食品支出比重)、亲属关系(子女、兄弟姐妹)、社交(文娱活动、手机及网络)、生命事件(工作类包括入职、升迁、退休;婚姻类包括结婚、离异、丧偶;家庭类包括生子、带孙子/女、丧子等等)。

以通过访谈对老人的幸福感来源作出分析,建立影响幸福感的变量的基础模型,并在之后通过定量方法验证以及进一步分析变量间的离散程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国内文献:1.苗元江. 幸福感:研究取向与未来趋势[J]. 社会科学, 2002(02):51-56.2.风笑天. 从#8220;依赖养老#8221;到#8220;独立养老#8221;--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 河北学刊, 2006, 26(3):83-87.3.罗楚亮. 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 财经研究, 2009, 35(11):79-91.4.李建新, 刘保中. 健康变化对中国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影响--基于CLHLS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15(6).5.李德明, 陈天勇, 吴振云,等. 城市空巢与非空巢老人生活和心理状况的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 26(3):294-296.6.梅锦荣. 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社会性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02):85-87.7.张莉. 中国高龄老人的居住安排、代际关系和主观幸福感--基于对CLHLS数据的分析[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5(0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