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觉醒》中的男性形象开题报告

 2022-12-25 10:1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作家凯特肖邦最著名的作品《觉醒》问世。就像她的其它作品一样,这部小说的主题也是有关女性个人自由与伦理道德的。但和其它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的内容以及所传达的信息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自其面世以来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具有从多角度解读自的深刻性与丰富性。本文国内对于这部经典作品的评论与研究作一个简要的分类综述。在她写成《觉醒》之前,她在家乡圣路易斯已经是一个以描写当地的人情风貌为主的很成功的作家了。尽管她作为作家的声誉与日俱增,但《觉醒》的问世仍然遭到众人的大肆抨击。那一年出版的这一小说在当时成了绝版。在被遗忘了将近半个世纪后,《觉醒》的价值再次被人发现。如今,它已被公认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从禁书到经典,《觉醒》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这一复杂的经历也说明了社会的变迁以及社会思潮的冲击怎样影响了人们对一部的接受和判断。就中国知网现有的文章统计关于凯特肖邦的《觉醒》有461篇文章。研究和探讨最多的可以大概分为七大方向。第一,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第二,觉与醒的分析与探讨。第三,人物的剖析及形象塑造。第四,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痛苦与反抗。第五,小说的意义。第六,觉醒在中国的接受及影响。第七,女主人公艾德娜与类似题材女主的对比与分析。我就这七个方向简单做一个综述总结。

一,凯特肖邦《觉醒》中体现的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研究综述

女性主义观念认为现实的社会建立于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19纪末的美国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南北战争之后,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以前多了,有的妇女走出了传统社会为她们界定的生活圈,闯入了历来由男性占据的领域。这无疑促使一女性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意义。而另一方面,维多利亚时期保守的道德观念、“男主也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仍然在美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女性拥有的一切都归她们的丈夫所有。对于中产阶级白人女性尤其如此。女主人公埃德娜的悲剧是这种男权中心的社会现实与追求自我的女权意识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必然产物。女权主义,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随着女权运动在全世界的发展,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力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强调性别分析。而作为女权主义的典型作品,作品《觉醒》中体现的女权主义一直是大家对于女权主义研究的热门话题。第一,自我独立。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8226;伍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1928)中写到,女性的真正独立必须是在满足了两个条件之后,即有自己的一间屋和经济上自立。这一观点得到女性主义者的普遍认同。

第二,对于男女平等的追求凯特一直追求男女在社会权利以及社会属性方面的平等。在19世纪的美国,整个社会充斥着男性中心主义。在当时,社会宣扬女性真正的平等就应该是“虔诚、贞洁、服从、温顺”。因此,女性在家庭或者社会上的角色就是男性的附属品。第三,对于自我价值体现。《觉醒》这本书,是对于女性的自我觉醒的高度赞扬,但是同时也是女性关于自我价值追求和不平等命运抗争的一场悲剧。凯特的观点,对于美国文学史有着很大的贡献,特别是个对于女性的觉醒和斗争来说,更是一起强心针。对于女性来说,能够更好的审视自己对于自我价值,自我独立和平等权利追求的观点。

埃德娜的命运是19世纪男权社会中妇女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极具代表性。因为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女人的经济不独立社会上没有地位,在背叛了家庭,而又被爱情抛弃的情况下,死,几乎成了她们的必然选择。肖邦不愧为女权主义运动的急先锋,对生活有着超人的洞察力,利用她的生花妙笔击碎了女人心中残存的对于男权社会中幸福家庭和浪漫爱情的幻想,也为我们今天了解西方社会妇女解放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埃德娜是一位极具超前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女性,小说的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通过女主表现的淋漓尽致。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无疑是研究最多的,当然也是小说极具探讨研究的中心问题,从已有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小说的成功与经典和它体现的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息息相关,深入从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概念去解析文章,同时也结合小说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背景,小说的整个在世界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分析。这一项的研究比较透彻也比较全面。戴尔评论说:“作为一部世纪之交的巨著,《觉醒》讲述的是自我的开始,而不是终结。”艾德娜就是一个纽带,连接着两个世纪,两种意识形态,两个性别。她是新女性的代表,在社会习俗自我实现间不断地挣扎。她勇敢地解放了自己身为妻子和母亲的传统角色,坚持做真实的自己。

然而从各种综述中几乎没有提到这部小说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所带来的实际影响,大多都只泛泛而谈引起轰动,没有具体的记载事宜。我想可以把小说体现的一些实际在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那么这部小说所体现的实际意义才更具有价值。

二,觉与醒分析与探讨研究综述

本书所有线索都是以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为核心,从对爱情的生理觉醒到精神觉醒,再到彻底觉醒。其中一种研究表明,纵观女主人公的觉醒之路有明显的逆向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因素,值得人们反思研究的三个方面,第一她只是想挣脱婚姻枷锁。第二方面爱情的心理追逐。第三,爱情欲望,冲破家庭社会束缚之后,遇到了爱洛宾,开始了其对爱情欲望的决心,她试图从这种欲望中找到真挚的感情。然而她失败了最终爱得陷入一个混乱的境地。她坚持自我的唯一办法就是拒绝接受他们充当的任何角色,母亲妻子和情人。从以上观点中看出觉醒是一种逆向觉醒,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一种觉醒之路,同时也是一条畸形的爱情之路,这样的逆向觉醒是女主人公悲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者,这样安排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和象征意义,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不同的角度都会有新的发现因此本文总结了女主人公爱的那对爱情的你觉醒之路分析了其内在的深刻内涵指出,其潜在的社会批判性意义,为文学界提供了对觉醒新的解读方式,进一步揭示了该传世经典之作的深刻内涵。

另一种研究观点表明,埃德娜式的觉醒是一种追求精神生活的觉醒同时也是自我与各种角色冲突的觉醒。最后一种观点也是最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小说觉醒中的觉醒,是一种觉而未醒的觉醒。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它是一种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第二是一种情欲意识的觉醒。觉醒后的困顿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

觉与醒的分析虽然呈现两种观点,但是总结起来也是有相似之处的,我最为赞同第二种观点。分析的比较客观与全面,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深入去说为什么没有真正的醒,不能仅仅把其归纳为时代局限,应该深入的结合各方面原因分析,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工作,也是有所欠缺的工作。

三,《觉醒》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剖析研究综述

有一种研究分析小说的男女主人公都具有一种含混性,何为含混性就是有两种不同的成分或性质或更多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研究者归纳为,艾德娜是游离于现实与幻想中的疯女人。她是陷入绯闻的堕落儿,和作为母亲的软弱者的集中。堕落体现在他明知厄洛宾品行不端图谋不轨的各种行为,她还和其保持着不清不楚的联系,这里可以看出艾德娜对自我的放纵。就连蔑视社会道德和传统习俗的莱思也在聚会上警告她检点点儿。艾德娜虽然具有大无畏精神,却也具有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另一方面,艾德娜也具有软弱性一面,艾德娜对于孩子的态度是令人倍感矛盾的。一方面她像天下所有母亲一样疼爱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又把孩子看成束缚自己的沉重负担让她不堪重负。这也是她最后走上绝境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男主人公,罗伯特是一位英俊的小伙,他身上也具有含混性,首先他是渴望爱的热血青年,同时也是困顿于不爱的懦夫。罗伯特对于艾德娜的爱是真诚的。他不同于厄洛宾纠缠的爱,他和艾德娜的爱是精神上的一种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另一方面,他无法接受离经叛道的自我,也接受不了那份摆在他面前被贴上反叛爱情的标签在无法战胜强大的传统道德下,他选择了逃避现实,最终向社会舆论低头反映了他性格中懦弱和屈服的一面。

另外一种研究研究在《觉醒》中,塑造了三位不同类型、不同命运的女性人物。阿黛儿由于顺应了社会文化和传统,成为众人推崇和敬爱的“真女性”。芮芝虽有女权意识和反叛精神,但却与当时的社会做了一定的协调,使自己的行为限定在当时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从而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并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而艾德娜由于触犯了当时社会的道德底线,最终走向了死亡之路,不为社会所容。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一种女性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当时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的束缚,获得绝对的自由。

作者对艾德娜是持理解和同情的态度的。肖邦借由艾德娜的悲剧命运,表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制度和传统习俗不合理的方面。这样的分析无疑是成功的,使作品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细腻,也使文章更加的具有主题的鲜明性,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仍然有很多的意义,和不同方面去解读与挖掘。研究者们不仅关注到了男女主人公,也关注到里面的其他人物,然而我一直在想如果人物之间换一个身份,角色,结果会是怎么样的,会不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四,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痛苦与挣扎综述

有文章分析艾德娜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它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她同庞蒂里耶先生的矛盾和冲突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矛盾和冲突,而是两种思想的尖锐对立和冲突。庞蒂里耶是资产阶级保守势力和传统道德的代表,在他看来,女人根本不能同男人处于同等地位,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庸;而艾德娜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求摆脱不平等的地位,摆脱家庭的拖累,走向社会,过独立自主的生活,这反映了广大妇女追求个性解放,要求自由平等的呼声。可是她的追求是不能实现的,在她的对面是一个强大有力的男权社会。当时的法律和宗教道德规定,已婚妇女没有自由权利,她们必须全然依附于丈夫,只要丈夫不同意,女方无权离婚。罗伯特深知他无力同庞蒂里耶抗争,只好当了逃兵;艾德娜最后的自杀并不是消极的挫败,而是叛逆的另一种形式,是对男权社会的无言的反抗,是对刚刚苏醒的主体意识的反抗。

在《觉醒》的最后,对社会、对罗伯特彻底失望的艾德娜不愿屈从于现存的社会法则,于是回到格德岛,脱去所有束缚,走向了大海,在那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艾德娜最后走向大海时脱去了所有的衣服,以此表示她摆脱世俗枷锁、寻求解放的决心。因此,艾德娜宁愿自杀也不愿放弃才苏醒的自我,宁愿进入一个充满自由和解放的新世界也不愿在现实世界做男人的奴隶,这是她对父权社会的控诉,对自我的追求。

虽然研究这一方向的文章,论文很少但是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从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更为全面,能够随着时代变化与进步看到以前忽视的问题方向,但前路漫漫,仍然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探讨研究。因为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伤害和影响真的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存在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

五,《觉醒》小说的意义研究综述

时至今日《觉醒》俨然登上美国经典文学的宝座,美国许多著名高校都已将它列入“美国文学导读”这一核心必修课程的必读书目录之中被分析的最多的美国文学作品之一。然而《觉醒》能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政治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表表达出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英国作家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天才》一文中道出了艺术活动的精髓,即“艺术家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持续的消除个体性的过程。伟大的艺术家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持续的消除个体的过程。伟大的艺术家正是在牺牲个体性的过程中真正的融化于展现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传统之中。人类普遍情感的艺术传统之中。”《觉醒》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当时的女性来说是孤独的痛苦的,是绝望的,是生与死的考验,艾德娜一个人抗争着,虽然势单力薄,最终无路可走,但在当时能懂得不能再这样没有自我的过下去这道理,这就是觉醒的意义,就是《觉醒》这本书对女性的启示。

《觉醒》一书纵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有着它的政治意义,但是它被列为女性文学经典,不仅影响着那一代人,而且还流传至今,与未来读者有着沟通和共鸣,这与它表现出的复杂且细腻的人类情感是分不开的。总结了一下这本小说的意义不仅仅是引起轰动那么的简单,它的对女性的启示,以及挑战传统道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的内涵意义才是它真的冲破人们的批评以及封杀最终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所以深入剖析小说的意义,明白它的意义,且赋予它和时代相关的东西那么它才不会淹没于文学经典之中。

六,小说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研究综述

1987至1990间,先后出现了几篇综合介绍《觉醒》的作者、梗概、主旨的论文,而《觉醒》的中译本也于1990年出现。此后十余年时间里,12位翻译家的17种译本相继问世,为《觉醒》在中国的传奠定了基础。

国内学术期刊网上收录了许多解读《觉醒》的文章,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关于娜的觉醒、死亡、孤寂、困惑;关于《觉醒》的意象、性、人与物的象征意义以及《觉醒》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的关系等。《觉醒》之为经典,是离不开“女性主义”这一标签的。它创作于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被发掘于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其鲜明的女性意识,是其跻身经典之林的基石,也是其产生更广泛的诉求的局限。《觉醒》自1990年第一次译介,在中国经历了22年的旅程,曾被11次重译,它在中国被接受和重视的或许有限,但它伴随着女性主义思想的西学东渐的思潮,已经帮助我们认识到了女性觉醒。

《觉醒》被奉为西方女性文学的经典。而关于艾德娜在小说结尾部分的死亡是否说明了她的“觉醒”国内学者对此众说纷纭:艾德娜到底是一个突破旧观念束缚的“胜利者”还是一个“觉”而未“醒”的“牺牲者”?这部体现女权主义思想的小说到底是一首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赞美诗还是一曲女性命运的悲歌?仍然需要学者们继续研究。

刚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是在微博上,很感兴趣,然而当我开始准备买书之时却发现很难在中国的网站上买到中文版的,即便小说在这之前已经有了更多译本,其实这部小说在中国的内容的影响力及知名度远不如《包法利》和《安娜卡列宁娜》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小说内容,以及人物的魅力个性,或者小说的艺术形式都不亚于以上两部经典作品。我想很有必要做一些功课让更多的人走进这部经典作品。好的作品或多或少能够带给人一些不一样的认识和启迪。

七,女主人公艾德娜与类似题材女主的对比与分析研究综述

高琳琳在她的论文:两位“自由女性”形象安娜沃尔夫与艾德娜人物形象比较中,两部作品相差半个多世纪,同为自由女性主义文学,在创作手法及布局结构、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段方法上迥异。艾德娜看到“大海在她面前伸展着,海水映射出太阳的点点磷光。大海的声音永远具有诱惑力的,它永无休止地窃窃私语,或大声咆哮,不停地向她的灵魂发出信号,指引她深处”,最后艾德娜消失在大海里,从而结束这一人物形象的命运。这就暗示出:正是大海在艾德娜的觉醒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因为她听着大海的声音而陷入了沉思,悟出人生意义和生活的价值。而《金色笔记》这种多重奏式的复合结构揭示出更具深远意义的大道理:个人的线性历史和人类循环往复相互交叉构成了生活的全部,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经典文学作品中,主题与人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主题通过人物得以具体化。不可否认的是被众人认可的《金色笔记》这部小说中极具特色的分裂、混乱、重复叠加的结构布局,展示出来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与成熟。相比之下,《觉醒》的情节看起来并不陌生,而且更加符合传统的叙事结构及风格。凯特肖邦中规中矩,不出乎大多数读者的意料。

郭楼庆与唐建南的论文《觉醒 》与 《紫颜色 》中的女主人公之比较,通过《觉醒》中的艾德娜与 《紫颜色 》中西丽的比较 , 肯定了两位女性追求真实自我的勇气,同时重点探讨她们不同命运的主要成因 ,认为艾德娜的死亡很大程度上在于她的自我脱离了社会 ,客观上压迫性的父权社会不能提供给女性自我成长的土壤 ,主观上艾德娜在否定了已有的联系后,没有建立自我与社会新的创造性联系 。与之相比, 西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社会的支持,将个人的压迫与其他女性的压迫联系起来 ,将个人的自我发展和其他女性追求的自由解放联系起来,终于从自我否定走向了自我肯定 。通过对这两位女主人公命运的比较,本文认为, 女性所追求的自我是不能脱离社会的,只有扎根于社会 ,这种自我才是完整的 ,才有存在的现实意义。

温松峰的文章《觉醒》与《雷雨》女主人公之比较研究中提到,曹禺说: “繁漪是个最令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另外,艾德娜的自我毁灭是清醒之后的选择,而繁漪的毁灭是无助的仓皇决定,也牺牲了其他的人。总之,她们二人都是父权社会中女性悲剧生活的缩影,她们的悲剧使我们看到,父权文化统治的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道路的艰难。尽管艾德娜和繁漪觉醒了,但从父权文化桎梏之下解脱后,发现自己仍是走投无路的。因此,要解决女性的生存困境,就要打破传统的霸权式父文化,建立更加多元化、灵活、宽容的社会文化,使女性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和选择权,进而真正实现性别平等。

以上的研究和研究成果很有道理,回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步理论,然而怎么获得这些经济基础?怎么扎根于社会?应该怎么去努力也是一个需要从读了小说之后去思考的问题,我想这个意义不亚于去剖析人物特点等方面。因为这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进步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凯特肖邦在其小说觉醒中娴熟地利用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把小说中的环境、人物甚至色彩和声音都赋予了极强的象征性 ,这些意象巧妙组合 ,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小说女主觉醒的主题。多年以来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关注与研究大多都是女性主义,女主形象的研究等等,很少关注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本文将致力探讨书中男性人物形象 ,以拓宽人们阅读该小说的视野。以便解析出男性形象在小说中在女主的生命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在女主的悲剧结局中分别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值得我们去探讨与深思,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与主题。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引言部分:介绍小说《觉醒》以及为什么要研究觉醒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归纳概括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父亲形象,丈夫形象,情人形象,医生形象(说明分类依据)。

第一部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去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查询相关的资料、文献,并加以认真地研读和归类,总结前人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2、观察法:留意身边的人对小说男性形象以及小说配角的态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朱婕. 笼中鸟—凯特肖邦《觉醒》中沉睡的男性形象[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2]阮静.论凯特肖邦《觉醒》中美国男性的三重性[J].海外英语,2012(14):186-187.

[3]金莉,秦亚青.压抑、觉醒、反叛──凯特肖邦笔下的女性形象[J].外国文学,1995(04):58-6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序号 起讫时间 工作内容

1、2018年第9周—10周:确定选题方向

2、2018年第11周— 第13周:完成资料索引,阅读资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