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 看客 归乡——《呐喊》与《复活》中的社会问题探析开题报告

 2022-12-25 10:1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文学创作之比较

谈到作者显然离不开他优秀的作品,我们必然也是通过作品深入了解作家的的个人经历与内心的情感波动,这里通过三个方面对二者的文学创作进行比较。

(一)作品主题的对比 
这一点对比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生命力的比较。王昊将鲁迅的《一觉》与托尔斯泰的《哈泽穆拉特》进行比较,这一点在王静的《鲁迅和托尔斯泰道德与美学观之比较》中可以看出比较的合理性,鲁迅唯一关于托尔斯泰文学记载的一处就在这部作品上,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他们是有内在感应的。王昊的文章指出两部作品建立在作家当时的生存背景、环境和个人心情、境遇上,不仅是作品中的人物,作家自己也是在残酷和恶劣的环境中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并加以特殊的寂寞心境中那份对生命力的敏感、看重、感喟来写,以此来解读这两篇作品的主旨,闪现着作家内心的顽强与不甘,对生命和希望的坚持、热情与期待。这篇文章是展现生命力主题的代表,大多对比了其中的相似点,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鲁迅的生活环境更令人失望,自身更加矛盾。第二是鲁迅和托尔斯泰对农民题材的诠释,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制度健全是要落实到最基层的地方的,那才是反映这个国家最真实的地方。当时两国都是农业大国,两位作家对农村也比较熟悉,他们想展现农民的遭遇,哀叹农民的不幸,是时代与国情逼迫他们提供农村这一大背景并采取更多的关注与创作的。杨枫在《两位伟大的农民代言人》中将两人的几部著作进行对比,从生平、发展、线索中总结了他们笔下农民题材的共同性,但写出了托尔斯泰农民题材作品的局限性,鲁迅作品的整体表现是深刻而又全面的,从具体表现方式比较其不同,比较明显地指出托尔斯泰通过统治阶级反映农民的命运,而在鲁迅的作品中农民则是主体,统治阶级的生活画面基本上被置于农民生活画面之中,这归结于两人的角度不同,托尔斯泰是俯角,而鲁迅既有俯角又有平角。又将两人思维与创作中的“两个民族”(农民与地主贵族)进行区分,最后升华了本质不同,托尔斯泰强调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沟通,其中宗教的色彩很是浓重,里面强调了宽恕与爱,而鲁迅是吃人者和被吃者的斗争,这是比较清醒的方式,是很现实的问题,让农民自己醒悟,不仅要让农民感受到自己生活命运的悲惨,更要学会反抗和斗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一绪论

简要概述《呐喊》与《复活》的内容和大致关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传统的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整理和分析,掌握各种原始材料,了解历年来学者们关于《呐喊》、《复活》的研究内容、评价与对比研究概况。

2.纵横结合的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分析中俄现实主义作家鲁迅与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突出的三大创作特征,站在青年的角度深入探索文本中所反映的相似社会问题,发现及反思过往与当今的变化发展,树立真实且有益的思想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四十年《鲁迅研究月刊》对鲁迅儿童观的研究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2014:(16)[2]杨枫.两位伟大的农民代言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1) [3]张直心.《狂人日记》:鲁迅与托尔斯泰同名小说互阐[J].文学评论,2011:(5)[4]卓光平.中俄文化交流中的鲁迅与托尔斯泰[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7)[5]闫宁.民俗学视域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6]王雨海.追求完善的必由之路——比较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J]. 河南大学学报,2004:(2)[7]黄健.论鲁迅与列#8226;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J].长江学术,2017:(1)[8]张福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9]崔云伟.2015年鲁迅研究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2016:(3)[10]陈祥波.文本与阐释:当代欧美托尔斯泰研究述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7:(1)[11]孙郁.鲁迅: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的选择[J].光明日报,2014:(16)[12]藤井省三.莫言与鲁迅之间的归乡故事系谱——以托尔斯泰《安娜#8226;卡列尼娜》为辅助线[J].小说评论,2015:(3)[13]杜兆珍.《伤逝》与《复活》比较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5)[14潘德睿.托尔斯泰与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对比简析——以小说《穷人》、《祥林嫂》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15]王昊.生命力和寂寞中的敏感——鲁迅的《一觉》与托尔斯泰的《哈泽#8226;穆拉特》[N].上海鲁迅研究:2008[16]李丽.“东方文化恶魔”的人道——鲁迅与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比较[J].南都学坛,2002:(6)[17]翟广顺.托尔斯泰对鲁迅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纪念鲁迅逝世 70 周年[J].中国德育,2006:(10)[18]王静.鲁迅和托尔斯泰道德与美学观之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6) [19]范国富.鲁迅留日时期思想建构中的列夫#8226;托尔斯泰[J].鲁迅研究月刊,2016:(10)[20]肖珩.“看/被看”的底层文化传统——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J].世纪桥,2013:(1)[21]郑民.生存与困境之歌——鲁迅“归乡”系列小说与苏童的《米》比较阅读[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22]贾开吉.悲情的刽子手——从《孔乙己》看鲁迅作品中的“看客世界”[J].焦作大学学报,2010:(4)[23]刘占华.浅谈托尔斯泰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6)[24]潘新华.托尔斯泰与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6:(6)[25]都本海.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和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救世新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5. 工作计划

1.2022年7月至9月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方向,完成文献综述和读书笔记。

2.2022年10月至12月 资料索引,阅读作品和相关文献,构思大致框架。

3.2022年1月至2月 完成论文提纲和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