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考公”行为的原因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19 08: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近年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一直处于较快增长的态势, 而大学生就业率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公务员成为职业选择的热门首选,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实工作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每个人都有其选择职业的自由,每个职业也都值得尊重。但当前,不少年轻大学生挤破头去考公务员,励志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争抢“铁饭碗”、“金饭碗”,报考人数之多已使“公考热”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媒体称这些群体为“考碗族”。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究竟是历史重演还是时代进步,究竟是大学生盲目从众还是理性选择,其对于大学生群体个体发展有何种意义,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产生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研究。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大学生考公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对于丰富这一领域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借助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研究,理性选择理论从行动者本身出发,构成微观-中观-宏观的研究结构,通过对大学生考公选择现状、表现及其原因和问题的层层深入分析,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希望能够拓宽对该问题的研究层面和角度,以期更好的指导该群体在择业时做出理性选择。

(二)现实意义

1.这几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持续攀升,雪上加霜的是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消费、投资、出口动力不足,经济增长持续回落,企业倒闭或者裁人,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就业压力。在此要求下,研究我国大学生热衷考公务员现象,对于了解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紧张形势、引导大学生合理择业、正确看待公务员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从现实角度出发,对目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出路中盲目考公务员中出现的问题、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这对于优化大学生择业观、实现自身职业的良好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发展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外相关研究

尽管未搜索到国外学者关于“大学生考公务员”的相关研究,但是可以从国外学者在职业发展、职业选择方面的理论发展与研究观点窥见,国外在与职业选择、发展相关的研究情况,以此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职业选择方面研究

帕森斯(1909)提出“三步范式”理论,该理论自我认识、工作认识以及自我与工作认识之间匹配度是职业选择的三要素。霍兰德(1959)提出职业选择理论,该理论指出员工工作满意度和流动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的匹配程度。

罗森布姆(1990)认为在职业选择中员工的职业发展的差异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差异造成的,更主要的是领导所提供的发展机会的差异,使得个人工作技能和知识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2)职业发展方面研究

国外学者在职业发展研究上,主要是基于前人对职业选择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开展的。莱斯(1991)指出,每个行业和企业都会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一系列具有等级秩序的岗位和职业发展机会,使员工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的位置。职业晋升的路径在于一个人想要晋升到一个较高的位置,那么他必须首先占有那个接近那个位置的较低的职位。Peiperl和Baruch (1997)则认为,组织内不再具有固定的职业路径。Spychalski,Quinones,Gangle和Phley(1997)把评估中心作为职业发展方面值得信赖的有效工具,应用于员工的职业发展。

Hall和Moss (1998 )一方面指出个人要对自己负责,不要过多地依赖组织的职业管理,另一方面,提出组织为了使管理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应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员工进行职业发展,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Kim和Cha ( 2000)对韩国私营企业和公共事业研发部门的1240位专业人员进行了研究,在管理倾向、技术倾向、项目倾向以及技术转移倾向以外又增加了创业倾向。这些倾向与施恩提出的五种职业锚相对应。

(二)国内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在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考公热现象的剖析、产生的问题与对策两个方面。

(1)现象剖析研究

首先在对现象剖析思考上,贾志欣,郭旗,金勇在研究中指出,大学生考公热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对建设祖国的热情,但是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思想不成熟以及社会运行机制不协调问题。他们建议学校、政府以及社会需要共同协作,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健康职业发展铺路。刘云认为近些年来,由于公务员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的热度越发升温,每年的公务员考试越来越激烈,但是他认为大学生热衷于公务员的现状并不代表社会的健康与进步。

宋慧杰认为公务员报考规模的增长过快首先会带来政府管理费用的膨胀、交易费用的上升。参加考试的人增多,政府为此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必然随之增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加大。其次,有可能会使社会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官本位”观念死灰复燃。再次,公务员热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人才配置畸形。耿丽萍认为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现象令人担忧、引人深思,我们应冷静地分析、探索这一现象隐含的社会症结以及产生的现实。

赵永艳对现在大学生群体“考公务员热”的现象进行分析中得出,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的行为对大学生个体来说是择业过程中的一种非理性的表现,这种非理性的行为给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上,姜海桐,曹广琦,邓健通过大学生考公热的调查分析,认为公务员凭借其工作稳定、福利优厚以及社会地位较高等优势,备受大学生青睐,这一现象在客观上符合金融危机前后的规律,但这一形势又是亟待缓解的,他们提出聘任制是解决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根本之道。南丽军,王玉华认为大学生“考公务员热”透视出高校“应业”教育的缺失,针对大学生"考公务员热"透视出的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职业定位偏差、职位选择失衡和创业精神弱化问题,他们提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应业"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从而为大学生更好实现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孙荪以高校理工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虽然公务员考试中也包含了许多理工科的内容,特别是数字推理和数量关系运算、资料分析,这些内容应该是理工科考生擅长的,为什么总体上理工科专业学生公务员录取率偏低,他认为文章结合理工科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优劣进行势分析,给予理性思考,使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更有竞争力。张园园在对大学生考公热现象产生原因分析中得出,大学生热衷考公主要是基于自身的一种理性选择,同时也是基于利益以及价值观的趋势造成的结果。他提出在对待大学生考公热上,一方面要合理引导,一方面还要调控人才市场,为大学生职业发展创造更多渠道。

李潇潇通过对16位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公考情况进行访谈, 运用功能理论分析热衷于“公考”现象的正负功能,探求该现象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运用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分析热衷“公考”背后的主要原因,将原因分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三个层次,尤其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王世斌发现选择是个人的行为,但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不得忽视,也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热衷“公考”的结果,其原因看似都跟考生个人情况和公务员本身的优势有关,分别是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为了满足其自身的内心需求,增长求职技能;考公务员的成本低,收益大;工作收益稳定,保障制度完善。考公务员本身是在经过生存、经济、社会选择之后大学生做出的理性选择,当然研究中也发现有同学存在盲目跟风考公务员的现象的非理性表现。

综上,可以看出,学术界很早就注意到“公务员热”这一现象,但对其研究都很浅,且比较零碎。本文主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社会学角度上对“大学生群体考公务员热”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现象给出比较系统专业的解释,希望能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在“考公务员”这一问题上做出理性选择。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研究大多对于在校生的广泛性探索和经验性总结,缺少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成功案例的实证性研究。另外,以往的有关“考公”研究大多停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国家的宏观角度。这些研究常常单纯地将大学生视为对于未来感到迷茫、不具备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单纯群体,长期将大学生群体放在被动地位,而忽略了大学生群体自身的资源和能动性,导致关于大学生自身角度的这类研究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李潇潇.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公考热”现象探究[D].南京: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7:56-58

[2]林雪花.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12-17

[3]王铁男.高校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实证研究--基于云南五所高校的调查[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1-8

[4]刘宗英.高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社会学分析[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20-27

[5]田林楠.“公务员热”的社会学思考——华尔德“新传统主义”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3(28):55-56

[6]郭彦鹏.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社会学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01):101-103

[7]蔡明浩.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长沙市境内四所大学的调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74-81

[8]赵永艳.对大学生群体“考公务员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以X大学法硕专业学生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09:47-56

[9]张宇.理性选择理论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J].海峡科学,2013(12):77-79

[10]赖德胜,孟大虎,苏丽锋.替代还是互补——大学生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合作用机制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2),13-31

[11]胡书伟.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15-19

[12]张宏文,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四川两所师范高校为例[D].成都:西华师范大学,2014:15-19

[13]栾新超,周丽婷.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破解[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4(6):643-647

[14]郝江玲,从社会资本理论看大学生就业问题[J].读与写,2012(05):65-66

[15]王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文教周刊,2013(06),97-102

[16]马丛丛,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维度[D].浙江:浙江财经大学,2017:98-122

[17]冯睿,“公务员热”的社会学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10(4):13-15

[18]王英,对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的社会学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01):84-85

[19]贾志欣,郭旗,金勇.“公务员热”现象分析——以大学生考公务员热为观察视角[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1-12

[20]刘云. 关于当前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社会学思考[J]. 教育学刊,2015(8):22-23

[21]姜海桐,曹广琦.聘任制是解决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根本之道[J].高教学刊,2010(23):10-13

[22]南丽军,王玉华. 大学生“考公务员热”透视出高校“应业”教育的缺失[J].教育研究,2007(33):22-26

[23]耿丽萍.对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现实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22-27

[24]孙荪.对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备考公务员考试的理性思考[J].高教学刊,2016(13):27-32

[25]张园园.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现象的原因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13-16

[28]张再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6):41

[29]Holland JL.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M].Englewood C1iffs,NJ:Prentice Ha11,1997:56-63

[30]兰顺东,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阴,教育与职业,2008(3):49-50

[31]Rosenbaum, J.E. Structure Models of Organizational Career. In breiger,R.L.(ed) SocialMobilityandSocial Structure[J].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273-397

[32]Peiperl,M.A.and Baruch,YModels of Careers:back to square zero[J].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7,25 (4):7-22

[33]Ha11D.T,MossJ.E.The new protean career contract:helping organization and employees adapt[J].OrganizationalDynamics,1998(7):36-40

[34]Kim,Y and Cha,J.Career orientations of RD Professionals in Korea[J). RD Management 30.2000: 124-137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南京农业大学应届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现状,重点分析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个人、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以此为据提出解决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所产生问题的解决对策,从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职业发展理念提供理论参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学术界虽不乏对大学生“考公”问题的考量,但大多都是置于社会资本中的人力资本——即学生个人素质以及国家宏观的视角下。而在将大学生考公行为放置于与当下经济社会结构中考察时,理性选择是一个很具有启发性的切入视角,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同时,本文以实证分析南农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所提出的解决对策,对于引导当前我国大学生正确对待考公务员、树立正确职业观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这是本文的研究特色之一。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1.2018年7-9月,收集资料,拟定题目,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2.2018年10月,准备开题报告及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